更让人玩味的是,几乎同一时间,风光一时的AI Agent产品Manus已经跑路新加坡,而亚马逊推出的AI编程工具Kiro却因为过于火爆,第二天就不得不开启排队模式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对比,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个核心问题:AI套壳产品的真正护城河在哪里?
之前苏米分享过几篇关于AI时代的产品发展变化,没看过的可以去看看: AI创业别只盯着大模型:从套壳应用到硬件设计,机会藏在认知差里 AI编程时代:下一个伟大产品,或许只始于一个对话框
Cursor 断供启示
回到正题,让我们先来看看Cursor到底做错了什么。作为一款主打Claude等大模型的AI代码编辑器,Cursor的定价策略一直备受争议,月费20美元让不少开发者直呼"太贵"。而在产品策略上,Cursor的几次骚操作更是直接摧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用户生态:
-
定价策略:没有充分的用户沟通就调整付费模式,这在产品管理中是大忌
-
地区限制:由于上游策略而封禁国内IP,完全没有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依赖性
-
本地化替代方案:没有为受影响用户提供合理的迁移路径
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,这些操作暴露了Cursor团队在用户关系管理和国际化产品策略上的严重缺失。尽管Cursor在2024年夏天制造了一场程序员狂潮,估值达到4亿美元,但这种缺乏用户体验考量的决策,正在将辛苦积累的品牌价值消耗殆尽。
Kiro的差异化路径
就在Cursor陷入用户信任危机时,亚马逊推出的Kiro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。Kiro计划推出三档定价:免费版(月限50次交互)、专业版(19美元/用户/月,1000次交互)、专业增强版(39美元/用户/月,3000次交互)。
更关键的是,Kiro以"规范驱动开发"(Spec-Driven Development)理念强势切入AI编程赛道。这种设计思路与当前主流的"Vibe Coding"形成了鲜明对比:
Vibe Coding vs Spec模式的本质区别
Vibe Coding的问题:
-
依赖AI自主写代码,缺乏规范约束
-
对复杂项目的控制力不足
-
容易产生不可维护的代码债务
Spec模式的优势:
-
强调需求分析和设计文档
-
通过任务拆解提高代码质量
-
对复杂项目具有更好的可控性
从我的产品经验来看,Spec模式更符合企业级开发的实际需求。它不是简单地让AI"写代码",而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开发工作流,这种差异化定位为Kiro构建了相对稳固的产品护城河。
船与柱子的产品哲学
如果把大模型的能力比作不断上涨的海水,那么什么样的产品能在这场AI浪潮中存活?答案是成为"船"而非"柱子"。
柱子型产品的困境
柱子型产品的特征是直接依赖大模型能力,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层:
-
功能单一:主要依靠模型原生能力
-
易被替代:底层模型升级就可能被淘汰
-
缺乏护城河:用户迁移成本极低
Cursor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的柱子。它的核心价值主要来自于对Claude等模型的封装和界面优化,当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更便宜的替代方案时,Cursor的价值就被稀释了。
船型产品的竞争优势
船型产品则能够"水涨船高",随着底层能力提升而增强:
-
工作流创新:构建独特的用户使用路径
-
生态整合:连接多个环节形成闭环价值
-
用户粘性:通过习惯培养提高迁移成本
Kiro的Spec模式就具备了船型产品的特征。它不仅仅是代码生成工具,而是构建了从需求分析到代码实现的完整工作流。
产品经理的深度思考
1. 护城河的真正含义
在我多年的产品管理经验中,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技术壁垒,而是用户习惯的培养和生态价值的构建。Cursor的问题在于:
-
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能力
-
忽视了用户关系的维护
-
缺乏长期的生态规划
2. AI时代的产品定位策略
AI产品的成功不在于模型有多强,而在于:
-
找到AI无法完全替代的环节:如复杂的项目管理和需求分析
-
建立用户依赖的使用习惯:让用户形成特定的工作流依赖
-
构建多层次的价值网络:不仅是工具,更是解决方案
3. 定价策略的用户心理学
从Cursor和Kiro的定价对比可以看出:
-
透明的定价梯度:Kiro提供免费版到专业版的完整路径
-
使用量与价格的合理匹配:按交互次数收费更符合用户的价值感知
-
市场教育的重要性:让用户理解为什么值这个价
对创业者和产品经理的启发
1. 重新审视AI工具的投资价值
在选择AI工具时,我们应该关注:
-
工具的不可替代性:是否有独特的工作流设计
-
提供商的稳定性: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
-
总拥有成本:不仅是订阅费,还包括学习成本和迁移风险
2. 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
-
用户第一原则:任何产品决策都要考虑用户感受
-
生态思维:不是做单点工具,而是构建价值网络
-
长期主义:短期的技术优势会被抹平,长期的用户信任才是王道
3. 技术变革中的产品机会
当前AI编程工具市场的混战,实际上为产品创新者提供了巨大机会:
-
垂直领域的深度优化:针对特定开发场景的专业工具
-
本土化的差异竞争:更符合国内开发者习惯的产品
-
成本效益的平衡点:在功能和价格之间找到最优解
结语
AI工具的免费时代基本已经结束。作为产品经理,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这个新时代下的生存法则。
不要为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用户的根本需求。 Cursor的教训告诉我们,即使是技术领先的产品,如果在用户关系管理上出现问题,也会迅速从神坛跌落。
真正的产品护城河来自于对用户价值的深度理解和持续创造。 Kiro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,不仅仅是因为亚马逊的技术实力,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AI编程领域一个被忽视但重要的价值点——规范化开发流程。
对于我们这些在产品一线的从业者来说,现在正是重新审视AI产品策略的关键时刻。不要只盯着大模型的能力边界,更要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边界。 在这个AI能力快速同质化的时代,谁能更好地理解用户、服务用户,谁就能在这场大浪淘沙中存活下来。
记住:在AI的海洋中,做船,不做柱子。因为只有船,才能真正做到水涨船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