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创业路径的分化
最近和几位在AI创业的朋友交流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美国创业者基本只做 To B,不碰 To C。
原因也很现实:To C 的红利已经被中国公司卷光了。在美国想做出像抖音、美图、快手这样的用户级产品很难,一是用户获取成本高,二是国内团队在“用户需求理解”和“运营效率”上有天然优势。
美国创业者更倾向于模块化、小而专的 To B 工具。企业用户愿意为提升效率付费,SaaS 渠道成熟,生态繁荣、工具开放,能通过小团队撬动大市场,也更容易获得融资。
如果你想做 AI 工具出海,To B 是一个值得重仓的方向。
而我个人更倾向于“做出一个具有用户规模效应的创新型产品”,因为这是少数能产生爆发式影响力的路径。
热门 AI 赛道
在观察各大榜单后,我发现目前 AI 应用最火的三个方向还是这几个:
-
聊天机器人类:如 ChatGPT、豆包、Meta AI。这类产品已经成为用户日常搜索、写作和知识获取的一部分。
-
图片编辑类:如美图、即梦。这类产品的需求稳定,用户愿意为美化、换背景、滤镜等效果付费。
-
短视频编辑工具:由于 TikTok 等内容平台的爆火,视频创作工具的市场也迅速扩大。
这类产品的共性在于:低门槛、高频次、强刚需,而 AI 能大幅提升效率或优化体验,是非常典型的 AI 应用场景。
在商业模式上,大家基本都采用统一的订阅制:9.9、19.9 美金/月起步,通过高级功能转化用户。这也意味着一个小团队(五六人)也能撬动上百万收入,甚至支撑一个过亿收入的公司。
“套壳”不是贬义词
很多人看不起“AI 套壳”,但我个人的观点是:这其实是一种产品化思维的表现。
大模型的能力每天都在进步,但普通用户根本不知道。比如:Grok 4 的新特性、某个开源模型的音视频能力,你知道,不代表别人知道。
这时候你做一个“定制场景包装”就是认知差套利:通过换皮、定制 prompt、增加 Agent 工具链,帮助用户更好地触达 AI 能力。

像 Manus,就是一个典型套壳升级案例:它并不开发底层模型,而是围绕 Agent 做了很多轻量封装,体验上确实比一些原生 API 强很多。
这也是很多赚钱的图像/视频 AI 工具的逻辑:核心算法来自开源社区或 API,他们只专注在交互、体验、场景和内容输出上,商业效果非常好。
AI + 硬件
AI 应用不仅局限在软件。硬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,尤其是陪伴类设备和功能型硬件结合 AI 后,出现了很多新玩法。

我们讨论过一个好的 AI 硬件产品,需要这几个关键特征:
-
高颜值设计:尤其是陪伴类产品,外观极其重要。
-
有趣的交互逻辑:让用户有参与感,如电子宠物一样的互动体验。
-
自主性与“情绪表达”:类似真实宠物的反馈机制,增加亲密度。
-
同理心设计:能识别用户情绪并进行反馈,是差异化的关键。
从硬件入口来看,我个人不太看好眼镜、手表这类“穿戴刚需性弱”的设备。反而更看好手机延伸类和耳机类场景。
未来,如果出现一款具备高清摄像头、AI 感知系统、长续航的新型耳机设备,我认为它才可能成为 AI 时代的主力交互入口。
AI音乐
现在 AI 能写旋律、配器、生成歌词,门槛极低。但说实话,目前听起来还“像那么回事”,离“真正打动人”还有点距离。
最靠谱的商业模式,反而不是做创作工具,而是做“音乐播放器+内容平台”。Suno 的路径就很值得借鉴:
-
AI 创作音乐;
-
播放器整合内容;
-
用户听歌订阅;
-
创作者分账。
这套逻辑和 TikTok、Bilibili 很像:平台赚订阅,创作者通过内容变现,用户不用理解技术,只要能听到好音乐。
AI 带来的组织效率革命
我一直强调:产品经理是最应该掌握 AI 使用能力的人群之一。
现在的创业团队里早已普及:策划案、运营方案、预算排期、竞品分析,第一稿全靠 AI。不仅速度快,覆盖面更广,甚至比咨询公司报告更细致。
设计部门最先感受到提效,基本是 2-3 倍速度提升;法务、财务也能用 AI 做辅助审核;虽然编程层面还有不少限制,但趋势是明显的。
对于创业团队而言,这是最好的时代:你可以用 5 个人的团队做出过去需要 50 个人完成的事情。
总结
AI 创业,不是做技术,是做“连接”,在这个“AI 没那么稀缺”的时代,最稀缺的不是算法,而是“把 AI 接入到用户生活场景的能力”。
-
美国 To B 模块化创业值得学习;
-
Chat/图像/视频类 To C 应用依然活跃;
-
套壳不是落后,而是产品化的体现;
-
AI + 硬件、音乐等新场景还有很多机会;
-
小团队、高效率、订阅制,是主流打法。
我一直相信一句话:未来的 AI 创业,拼的是“谁能最快理解用户,并让他们愿意掏钱”。
希望这篇分享能给你一些启发,也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你看到的新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