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一个的深度使用Cursor之后,让我在深夜的需求文档撰写间隙,常常对着Cursor生成的代码陷入沉思——当AI开始渗透产品研发的全流程,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原型绘制技巧、需求拆解方法论,究竟还能构建多少职业护城河?
一、从Figma到代码的震撼:设计权杖的悄然转移
当我在需求评审会上演示那个由Cursor自动生成的英语学习APP原型时,开发组长突然问:"这个交互逻辑的技术实现成本需要评估吗?"我下意识看向屏幕右下角的Cursor图标,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某种微妙的角色蜕变。以往需要3天手工绘制的低保真原型,现在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就能生成可直接导入Figma的HTML结构,甚至能直接输出适配Material Design规范的CSS变量。
但便利背后隐藏着危机:当AI能快速将我的文字描述转化为高保真原型,那些通过反复打磨原型来验证需求的传统工作方式是否正在失效?某次在咖啡间听到UI设计师说:"现在PM自己就能出80分的原型,我们得思考怎么做出AI做不到的动效设计..."这句话让我后背发凉——原来被技术颠覆的焦虑,早已在团队各个角色间蔓延。

二、需求沟通过程的范式重构:从PRD到Prompt的进化实验
上周四的版本迭代会上,我刻意尝试用Cursor生成的代码片段与前端工程师讨论技术方案。当开发同事指出某个交互组件的性能隐患时,我当场调出Cursor的调试记录,基于它提供的三种实现方案展开讨论。这种即时技术对话的可能性,正在打破产品经理与开发人员之间的信息壁垒。

但这也带来新的挑战:现在每个需求文档都不得不附加"AI实现建议"章节。昨天在撰写登录模块需求时,我花了1小时与Cursor反复推敲提示词,试图在"用户体验优先"和"技术实现成本"之间找到平衡点。这种介于产品思维与工程思维之间的新工作模式,让我开始重新审视PRD文档的存在形态——或许未来的需求说明,会演变成包含业务流程图、技术约束条件、AI生成示例的立体化Prompt集合。
三、职业价值的重新锚定:在AI浪潮中寻找不可替代性
某个加班的深夜,当我第7次调整Cursor生成的番茄钟代码时,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无意识地进行"人工校验":检查时间循环逻辑是否符合《番茄工作法》的核心原理,验证暂停按钮的交互是否符合用户认知模型。这种从"执行者"到"验证者"的角色转变,或许正是AI时代产品经理的生存之道。
我开始系统梳理那些Cursor无法取代的工作维度:
- 业务场景的颗粒度拆解:在要求AI生成教育类小程序原型前,需要先完成用户访谈→旅程图绘制→关键触点定义的全流程
- 技术方案的道德校准:当AI建议增加用户数据采集点时,必须结合GDPR条款进行合规性审查
- 价值排序的博弈艺术:处理运营部门要求的弹窗频率与用户体验之间的矛盾时,AI给出的"折中方案"往往需要人工二次决策
四、写在焦虑之后:构建人机协作的新工作哲学
在深度体验过Cursor之后,或许是在某次需求回溯会议上的顿悟。当团队争论某个功能的实现优先级时,我让Cursor同时生成"产品视角"和"技术视角"的评估报告,意外发现AI能客观呈现双方立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。这种超越个人经验局限的上帝视角,让我开始尝试建立新的工作框架:
- 需求挖掘阶段:保持人类独有的场景洞察力,用真实用户故事喂养AI
- 方案设计阶段:将AI作为平行思维工具,快速生成多种可能性
- 决策验证阶段:发挥人类在价值判断和风险预判上的优势
- 迭代优化阶段:构建人机协同的AB测试模型,让数据流动形成进化闭环
总结
站在工位望向落地窗外的城市灯火,我打开Cursor新建了一个文档:"关于AI时代产品经理核心能力的结构性研究"。或许真正的职业安全感,不在于抗拒工具进化,而在于成为那个最懂如何驾驭新工具的人——毕竟,能精准描述需求的人,永远不会被工具淘汰。
声明:本站原创文章文字版权归本站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本站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