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前,我会说“懂点儿好”;五年前,我会说“懂业务逻辑更重要”;而今天,我想说:你的核心能力,既不是写代码,也不是画原型,而是成为一个顶级的需求“翻译官”。
这篇文章,我想和大家聊聊,在AI时代,我们产品经理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,持续迭代我们的核心竞争力。
技术:曾经的“通行证”,也可能是未来的“绊脚石”
不可否认,懂技术在产品生涯的初期,对个人成长会有很大的加持。
-
沟通顺畅: 你能用开发听得懂的语言(比如API、数据库、缓存)讨论方案,评审会自然更高效,也更容易赢得团队的尊重。
-
可行性判断: 你能快速过滤掉那些天马行空但落地成本极高的想法,减少团队的无效投入。
但随着你从一个执行者成长为决策者,你会发现,这个能力的边际效益也在递减,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束缚。你太懂“怎么做”,反而会下意识地限制自己去想“做什么”。你的思维被实现路径框定,缺乏了那种对未来的想象力。
而那些非技术出身的同学,只要完整跟过一两个项目,往往也能摸索出一套自己与技术沟通的能力。这个能力可能并不全面,但足以让协作顺畅进行。
我的感悟是:技术是扶手,帮你走得更稳;但也可能是天花板,限你飞得更高。
AI:非技术PM跨越鸿沟的需求“翻译官”
既然技术不该成为我们的终极目标,那初期的“技术心虚”该如何克服?死磕一本《Java从入门到放弃》?效率太低了。
现在,我们有了一个更好的选择——把 AI 当成你的私人技术顾问和实时翻译。
-
随时提问,打破砂锅问到底: 遇到听不懂的技术术语、看不懂的代码片段,直接丢给AI,让它“用产品经理能听懂的话解释一遍”。你可以反复追问“为什么这么设计?”“我的需求为什么技术说实现不了?”“他说‘有状态’是啥意思?”这种即时、私密的学习方式,远比系统学习要高效得多。
-
需求预演,减少评审翻车: 在写PRD时,你可以把需求直接“喂”给AI,问它:“如果要实现这个功能,技术上大概需要哪些步骤?可能会有什么难点?” AI的回答能帮你提前预判风险,让你的需求文档更严谨,评审时自然更有底气。
AI正在用最暴力的方式,弭平信息差。它让你不必成为技术专家,却能拥有与技术专家高效对话的能力。
从“执行”到“战略”的跃迁
当AI帮你解决了“How(怎么做)”的许多困扰后,你必须把精力聚焦在更高维度的价值创造上。这正是区分高级产品经理和初级产品经理的分水岭。
第一层跃迁:从“功能闭环”到“商业闭环”
初级产品经理关注的是“这个功能上线了吗?”,而高级产品经理要思考的是“这个功能如何帮助市场获客?如何与运营活动结合?最终如何体现在营收上?” 你需要站在公司全局,确保产品、市场、运营、销售等所有环节的动作协调一致,共同推动一个大的商业目标。
第二层跃迁:从“独立贡献”到“赋能团队”
你的价值不再是你一个人画了多少原型、写了多少文档,而是你带领的团队能创造多大价值。你需要具备项目管理和团队管理的能力,识别人才、激发潜能、管理风险、搞定资源。你的基本功依然重要,因为那是你识人、识事的底气,但你的重心已然转移。
第三层跃迁:从“满足需求”到“管理预期”
当你做到产品总监时,你会发现,最重要的“用户”之一,其实是你的老板。老板常常会有“既要、又要、还要”的宏大想法。此时,你的工作不再是简单的“Yes, Boss”,而是拿出清晰的Roadmap(路线图),进行专业的“预期管理”。
你要能给老板“画饼”,告诉他我们最终要去向星辰大海;但更要能把“饼”切开,告诉他我们第一步只能先造个“能响的窜天猴”。这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战略规划能力,更是你的沟通智慧和向上管理能力。
写在最后
聊了这么多,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是:产品经理的成长之路,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向上兼容、向下解耦的过程。
向下解耦: 将执行层面的技术、工具等细节,通过流程、工具(尤其是AI)逐步解耦,交给更专业的人或工具去处理。
向上兼容: 不断提升自己的战略视野、商业认知和领导力,去兼容更复杂的业务目标和团队管理。
所以,别再纠结于自己懂不懂技术了。在AI时代,懂“用户”、懂“商业”、懂“人性”,远比懂代码要刚需得多。 你要做的是成为连接“商业愿景”与“技术实现”的顶级翻译官和战略家,掌好舵,把路走稳,这才是你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