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能在半天内画出完整的交互原型、配上交互说明、自动生成需求文档,那种“掌控感”让我觉得自己离不开它。

但当我开始尝试用 AI 来画原型、写文档后,我突然意识到我过去引以为傲的那些技能,正在成为一种“阻力”。
这并不是说 Axure 不好,而是说:AI 已经让我们不需要再用它来思考了。
从画原型说起
过去的我,在做一个新功能时,大脑中的流程是这样的:
想法 → 打开 Axure → 画框架 → 细化交互 → 输出文档

整个过程条理清晰,但效率并不高。
因为每当我打开 Axure,思维就会被“操作细节”打断:对齐像素、拖拽组件、加动态面板、调样式……
等原型画完再回头看,很多想法已经丢失,灵感也被工具耗光。
直到我开始尝试用 Cursor + Claude Code 来“对话式画原型”。
现在我的流程变成了:
-
把产品前端工程放到本地作为上下文(AI 能理解我产品的框架)
-
用自然语言描述想法:“我要在个人中心加一个带搜索的用户列表,包含头像、昵称、权限操作区。”
-
让 AI 直接生成交互原型、结构代码和文档说明
-
对话几轮,修改逻辑、完善细节
-
一键输出成标准化需求文档
原型、文档、交互说明一次性完成,几乎没有“手动操作”的部分。
那一刻我意识到:我过去“花时间学习 Axure”的努力,其实是在学习一门“工具语言”,而我真正想做的,是用语言直接创造产品。
语言是产品表达工具
过去我们需要掌握各种工具语言:
Figma 的图层、Axure 的交互逻辑、Excel 的公式、甚至 Jira 的任务模版。
而现在,AI 让我们用人类最擅长的语言——自然语言,去表达需求。
这改变的不只是效率,而是思维路径:
传统方式是:
思考 → 翻译成工具语言 → 操作工具 → 输出结果
AI 方式是:
思考 → 表达 → 输出结果
从这个转变开始,我彻底明白了:
语言才是产品经理最强的“设计工具”。
你能多清晰地表达需求,AI 就能多精确地帮你实现。
我也开始重新练习“Prompt 思维”:
-
不写“画个页面”,而是写“为某类用户提供哪种核心体验”;
-
不描述“按钮位置”,而是描述“用户完成任务的关键路径”;
-
不讲“页面细节”,而是讲“功能目标和约束”。
这其实让我的思考变得更纯粹:我不再被工具的交互拖累,而是在用语言直接设计产品逻辑。
让 AI First 思维重塑工作流
很多人理解错了 “AI First”,以为就是在原有流程中多加一个 AI 步骤。
比如:先画原型,再让 AI 优化文档。
但真正的 AI First 思维,是要彻底重构工作方式。
我总结了让 AI 真正融入产品工作的几个关键条件
必要条件
上下文完整:
AI 必须了解你的产品逻辑、历史决策、UI 规范,否则它只能给出“泛化方案”。
做法:建立产品知识库、UI 组件库、交互规范库,让 AI 有“记忆”。
工具可操作:
AI 不该只是告诉你“怎么画”,而是直接生成结果。
做法:使用能执行代码或生成设计稿的工具,如 Cursor、Claude Code。
输出质量稳定:
输出结果需达到可用标准(80 分可上线、20 分人工微调)。
做法:标准化输出模版、优化 Prompt、沉淀高质量对话语料。
充分条件
表达清晰:
模糊的需求只会得到模糊的结果。
学会“背景-目标-约束-示例”结构表达。
判断结果:
AI 输出的内容,能不能直接上线?逻辑对吗?有没有风险?
在你熟悉的领域用 AI,建立可验证机制。
重构流程:
AI First 不是“AI 辅助 Axure”,而是“放弃 Axure”。
主动用 AI 替代低价值操作,让思维链更短。
从工具能力到思考能力的转变
当我彻底抛弃 Axure 后,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事实:
“学习工具”并不等于“学习产品”。
过去我追求的是高保真原型的精度、交互的细腻度、文档的完整度;
现在我更关注的是产品逻辑的合理性、用户目标的达成、AI 输出的复用性。
这也是我理解的下一代产品经理:
-
不再是“工具专家”,而是“语言驱动的设计者”;
-
不再拼“画得快”,而是拼“想得深”;
-
不再追求“手上功夫”,而是追求“系统化表达”。
未来的工具会为 AI 而设计,
而产品经理要做的,是学会用 Prompt 重新定义“需求表达”。
结语
我用了十年时间精通 Axure,却在一年内彻底放弃它。
这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一次思维升级。
Axure 时代,我们通过鼠标和图层“表达想法”;
AI 时代,我们通过语言和逻辑“创造产品”。
AI 不会替代懂用户、懂逻辑、懂判断的产品经理,
但它会淘汰那些仍停留在“画图层、调样式”的执行者。
如果你也是那个熟练掌握 Axure 的老 PM,我建议你试着放下鼠标,
写一句 Prompt,
让 AI 把你的想法变成原型。
你会发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