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不会告诉你他们真正想要什么,团队的规划也不可能一开始就面面俱到。试错不是失败,而是产品经理职业道路上的常态。我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在不断迭代中修正方向,逐渐靠近那个真正有效的解。
从 2016 年开始的试错记忆
还记得 2016 年刚入行时,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已经接近尾声。那时候找产品经理的门槛很低,不看学历、不限专业,只要能画原型、写需求文档,就能入行。 我当时觉得自己仿佛离乔布斯的“改变世界”只差一步。很多创业者拿着 PPT 就能融到钱,很多人梦想通过 APP 创业实现一夜成功。那是第一代产品经理的“理想化试错”。
C 端热闹、B 端枯燥:选择就是试错
2018 年前后,产品经理开始分化:C 端更炫酷、贴近用户,B 端则逻辑复杂、偏业务。我自己一开始也更想往 C 端跑,觉得做出来的东西能被“无数用户看到”才有成就感。 但后来在 B 端项目里,我才真正学到:产品经理的价值不是界面有多好看,而是业务效率能不能被提升。试错让我换了视角,也逐渐建立起更全面的职业认知。
数据驱动:不再拍脑袋
在数据产品经理火起来的那几年,我也踩过坑。那时候很多人习惯“拍脑袋”做需求,觉得自己比用户懂。但现实是,没有数据支撑的判断,基本都会翻车。 AARRR 模型、神策埋点、留存和转化率,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其实是最诚实的反馈。哪怕一次上线被用户骂惨,只要数据能说明问题,我们就能找到下一步的方向。
小程序、裂变与流量池:快速试错的典型
2018 年微信小程序上线,带来了一波社交裂变红利。拼多多的“砍一刀”、瑞幸咖啡的裂变优惠,都诞生在那个时间段。 那时候的试错速度非常快:产品没必要追求极致完善,而是先放出去跑数据,再根据效果快速迭代。成功的模式往往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,而是一步步踩出来的。
元宇宙、AI 与新一轮的试错
元宇宙火起来的时候,很多人转型做 VR/区块链产品,但很快大部分项目就没声了。这种试错很昂贵,但它让很多人明白:热潮并不等于落地价值。 后来 AI 的崛起让我看到另一种试错方式:一开始大家疯狂做套壳应用,结果 GPT 应用商店一上线,大量创业公司瞬间失效。真正能留下来的,是那些敢于在应用层和场景层持续探索的人。
为什么说“试错”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
-
用户的需求永远模糊:试错是找到真实需求的唯一方式。
-
市场环境随时变化:今天的爆款逻辑,明天可能就行不通。
-
团队成长需要踩坑:试错不仅是产品的事,也是团队磨合、认知升级的过程。
-
正确往往是错出来的:几乎没有产品一上来就是“完美解法”。
总结
回顾过去十年,我做过错误判断、也经历过数据打脸,但这些经历让我逐渐明白:试错并不是耻辱,而是我们与行业共同进化的必经之路。 正如马化腾说过的那句话:“在 IT 行业,你什么都没做错,错就错在你太老了。”——其实真正的含义是,你如果停止试错、停止学习,就等于被淘汰。
所以,别害怕犯错。只要我们还在试错、还在迭代,就还在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