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为一个日常使用多款 AI 工具的产品经理,我想从这次事件出发,聊聊一个 AI 工具“最不应该踩的坑”,用户信任的塌方,往往不在功能,而在定价。
事件回顾
事情的起因,是一些 Cursor Pro 用户发现自己的账单金额突然飙升,甚至出现了超出 $120 的情况,而这一切并没有任何预警。
在官方最新的《澄清我们的定价》博客中,Cursor 承认:
-
Pro 计划的说明“没有清晰传达”
-
所谓的“无限使用”,其实只适用于 Auto 模式
-
而 GPT-4.1、Claude Sonnet 4 等前沿模型,每月只有 $20 使用额度
这句话的信息量很大,拆解一下就是:
你以为买的是无限用 Claude 和 GPT-4 的权限,实际上你只买了一个不太好用的 Auto 模式,其它模型的调用次数不升反降。
原来的订阅方案包含的是“500 次前沿模型调用”,现在大约只能用:
-
Claude Sonnet:225 次
-
GPT-4.1:650 次
-
Gemini:550 次
而且这些都在 $20 的额度之内超额计费。对老用户来说,付的钱没变,实际能用的却减半了。
为什么用户怒了?不是因为贵,是因为“没说清楚”
本质上,定价是产品策略的一部分,但更是一种契约。如果用户对你产品功能的认知和实际付费之间存在“错位”,这就不只是“说明文字不够清晰”,而是一次信任事故。
这次 Cursor 引发众怒,有几个关键原因:
文案误导:“无限使用”=无限争议
Cursor 将 Pro 计划描述为“无限使用”,但并未注明“仅限 Auto 模式”。Auto 模式本质是模型路由器(不是用户自主选择模型),而前沿模型却仍然有 $20 限额。
“无限”这个词极具误导性,特别是在用户习惯于直接调用 Claude、GPT、Gemini 的使用习惯下,不说清楚就等于欺骗。
Auto 模式体验本身并不好
有用户反馈,Auto 模式下触发 Agent 失败次数过多,无法进行编辑,完全无法使用。
你承诺“无限使用”的部分恰恰是最不好用的,核心功能还要额外扣费。这是产品体验和定价策略的“双失配”。
使用透明度差,账单异常没人回应
有用户表示 Pro 套餐下被收取了超出 120 美元的费用,但账单视图中并未展示清楚额度扣除情况,联系客服也石沉大海。
收费变复杂不是问题,问题是你不能用“复杂”掩盖“模糊”。
Cursor踩了几个雷
作为一款 AI 工具,Cursor 其实并不是第一个因为定价翻车引发用户反感的案例,但这次事件却很典型。
我认为,任何 SaaS 产品在做定价策略更新时,至少要守住这三条底线:
明示变动、提前告知
定价策略调整必须提前公告,至少保留过渡期。Cursor 6月16日发了公告,但几乎没人看见,直到用户被多扣钱,才开始补救,这在体验上就已经落后一步。
使用规则要直白、好懂
API 计费方式对普通开发者并不友好。Cursor 直接用“$20 等于 X 次请求”这类说明是好的,但前提是:你不能把这个前提藏在一堆术语和折算规则里。
尤其像“无限使用”这种极具歧义的词,一定要加上限制条件或明确范围。
损害用户利益就必须有“补偿机制”
这次 Cursor 虽然承诺退款,但是用户主动联系才行。如果真的“为用户着想”,是不是应该直接按异常计费自动退款?或者在管理后台提示异常提醒?这才是一个成熟产品团队应有的责任心。
写在最后
我自己也是 Cursor 的长期使用者,在这次事件之前,它是我最喜欢的 AI 编程助手之一,甚至超过了 GitHub Copilot。它轻巧、快速、能接各种模型,而且支持多端同步,非常适合开发者。
对于正在创业或开发 AI 产品的朋友来说,这件事也值得反思:功能做得再好,如果没有清晰的沟通机制和用户同理心,最终也可能毁在一场定价危机里。
希望 Cursor 这次吸取教训,真正学会做一个“可信的工具”。
Cursor官方声明:https://cursor.com/cn/blog/june-2025-pric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