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发现 iOS 和 安卓上的 Google App 全面开放了 AI Mode 模式,就是说,不管你是什么地区,是不是登录态,只要能够访问谷歌的搜索服务,就能使用 AI Mode。
实际使用下来,我更确定一个判断:搜索正在从“给你一堆链接”转向“给你结构化答案与下一步动作”。
昨天再次测试,我发现只要能访问 google.com,基本不论地区、是否登录,都能在 Google App 或浏览器里使用 AI 模式。
全球可用
开放范围:根据近期测试与多地区朋友的反馈,AI 模式已在 iOS/Android 的 Google App,以及 Chrome、Safari 等主流浏览器中可用。页面语言为中文时,入口名称显示为“AI 模式”。

登录状态:不强制要求登录,只要能访问 google.com 即可使用(部分受限地区除外)。

入口位置:移动端与桌面端的搜索框附近都会出现“AI 模式”入口;在传统搜索结果页也可切换到“AI 模式”Tab。
语言与地区:2025 年 10 月起官方称已覆盖 200+ 国家/地区、支持 35+ 新语言(含简体与繁体中文)。实际可用性仍与当地网络环境相关。
时间线梳理
- 2025 年 3 月:作为 Google Search Labs 的实验功能首次亮相。
- 2025 年 5 月:在 Google I/O 2025 宣布面向部分市场用户推出。
- 2025 年 6 月:逐步扩展到更多国家/地区。
- 2025 年 10 月:官方宣布覆盖至 200+ 国家/地区,新增 35+ 语言。
- 2025 年 11 月:只要能访问 Google 搜索服务,基本都能使用 AI 模式。
从一个拥有数十亿用户的核心产品逐步推广新交互形态,这个节奏本身就值得产品侧学习。
产品定义与技术特征
- 核心定位:在搜索场景中提供由 AI 生成的综合性答案与后续操作建议,降低用户在不同网页之间跳转与比对的成本。
- 技术基础:基于 Gemini 2.5 等模型,具备多模态与复杂推理能力(官方表述)。
- 交互方式:支持对话式追问与多轮上下文;系统按主题拆解问题、综合多来源信息,并给出引用链接。
- 结果形态:以结构化总结为主,附带来源引用与相关网页;在可操作场景下直接生成下一步动作入口。
实际使用路径与体验
桌面端习惯:我在 Mac 上用 Alfred 快速调用浏览器搜索。现在会在结果页直接切到“AI 模式”Tab先看结构化回答,必要时再回到“全部”查看传统链接以做 double check。

提问方式:不再刻意堆砌关键词,按自然语言描述问题与约束条件(时间、预算、地点)即可,系统能理解上下文并给出更清晰的结构。

典型场景:例如询问“北京有哪些米其林餐厅本周末还有空位”,AI 模式会给出候选清单、可订时间段与跳转按钮,实际预订环节会视地区与网站兼容性而定。
AI Agent 能力与边界
- 代理技术:Google 使用代号为 “Project Mariner” 的网页代理能力,在授权前提下可访问页面、填写表单、应用筛选条件,用于订位、购票、预约等任务。
- 开放状态:早期仅面向 Ultra 订阅用户。现在部分普通用户可加入“AI Agent 功能实验”逐步体验;Pro/Ultra 用户通常有更高调用上限与更多场景。
- 体验特征:交互上更像“把网页折叠进对话”。当问题涉及具体操作(如预订),系统会直接生成下一步按钮,减少跳转与反复输入。
- 注意事项:需要用户明确授权;不同网站的兼容性、表单结构与地区服务差异会影响执行体验。
AI 模式、传统搜索与独立对话式 AI 的对比
| 维度 | 传统 Google 搜索 | Google AI 模式 | 独立对话式 AI(如通用聊天模型) |
|---|---|---|---|
| 功能范围 | 链接检索与排名,知识卡片 | 综合回答、引用、后续动作建议 | 自由对话、生成与推理,工具调用视平台而定 |
| 技术特征 | PageRank、语义检索、垂类卡片 | Gemini 2.5 等模型,多模态与复杂推理 | 各家模型能力不一,多数支持多轮对话与插件 |
| 交互方式 | 关键词搜索,链接列表 | 对话式搜索,结构化总结 + 引用 | 对话为主,搜索与来源引用能力因平台差异较大 |
| 输出形态 | 列表 + 卡片 | 综合答案 + 来源链接 + 动作入口 | 文本/图像生成为主,引用能力不稳定 |
| 动作执行 | 依赖用户跳转与自主操作 | 内置代理(实验中)可直接代办部分网页操作 | 依赖插件/接口,执行范围与稳定性因平台而异 |
| 成本 | 免费(含广告) | 当前免费;高级代理能力可能与订阅挂钩 | 免费/订阅并存,能力随付费档位提升 |
| 使用门槛 | 低(需理解关键词检索) | 低(自然语言即可);需能访问 google.com | 中(需选择平台、插件与权限配置) |
| 适合人群 | 需要全面信息源与官方页面的用户 | 希望快速得到综合答案并减少跳转的用户 | 需要创作/编程/通用问答的用户,或自定义工作流 |
| 典型风险 | 信息过载,链接筛选成本高 | 生成总结可能遗漏细节;代理执行受网站兼容性影响 | 幻觉与引用不足;插件权限与可靠性不一 |
与本地搜索的对照:普惠与覆盖 vs 本地化深度
从普惠角度看,Google 将 AI 模式免费开放给大体量用户(2025 年数据约 50 亿用户、每日 85 亿搜索请求),让更多人直接体验 AI 能力。这与国内搜索的演进路径有一致之处:例如百度也在推动“搜索内的 AI 与代理能力”,并在本地服务对接上更深入。但从覆盖范围与网站生态来看,Google 的全球服务与本地深度是两种不同优势,适合的用户群与场景也不同。
商业与产品观察:无广告回答如何与搜索业务共存
- 商业模型:AI 模式的无广告回答对现有搜索广告位是结构性变化。后续可能通过代理执行的商业流(预订、购票等)与订阅档位(Pro/Ultra)形成新的价值闭环。
- 产品指标:值得关注用户在 AI 模式的停留时长、追问率、从总结到动作的转化、回切到传统结果的频率等,帮助判断它是否成为新的默认搜索体验。
- 推广策略:从实验到全球覆盖的节奏较稳,兼顾了大规模用户体验的风险控制。
我的使用建议:什么时候选 AI 模式,什么时候回到传统搜索
- 适合用 AI 模式的场景:需要综合与拆解的多步骤问题;旅行/活动规划;不确定关键词、希望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;需要引用与后续操作建议。
- 适合回到传统搜索的场景:学术或专业检索需要完整来源与原文;比价与细则核验;对生成总结的覆盖率有疑虑时。
- 工作流建议:先看 AI 模式的结构化回答抓关键,再回到“全部”结果做验证;涉及代理执行时,确认授权与页面兼容性。
结语
作为每天都在试 AI 产品的产品经理,我把 Google AI 模式看作搜索形态的一个明确分水岭:从关键词匹配走向意图理解与动作执行。
它的免费与广覆盖降低了体验门槛,但也带来验证与来源完整性的平衡问题。
短期我会持续用“AI 模式 + 传统结果”搭配方式;中期重点关注代理能力在更多网站上的稳定性与商业闭环的设计。
对我们做产品的人来说,这类大规模交互迁移是值得系统跟踪的基线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