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半年,我在企业自动化项目里大量使用 n8n。
它在 API 编排、数据处理、流程自动化方面很可靠,但当项目走到“做一个完整应用”的阶段——多角色权限、复杂前端、数据持久化与治理——我开始清晰地感受到工作流工具的边界。
尤其在金融、医疗、政务等对数据敏感的行业,内网私有化、端到端控制(从大模型到知识库、从工作流到应用界面)是硬性要求。
基于这些现实诉求,我测试了一个新的方向:JitAI(AI 原生应用开发平台)。
本文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的系统性体验与分析:哪里还适用工作流,什么时候需要转向“AI 原生应用”。
核心观点
- 工作流工具适合“幕后编排”,不适合“端到端应用交付”。
- AI 原生应用平台的重点在于:模型、Agent、知识库、前后端与权限的全链路打通,并支持私有化落地。
- 可视化与代码的双态融合,能把低门槛搭建与复杂需求扩展统一在一个平台里。
从 n8n 到 JitAI:边界与差异化
用 n8n 半年的结论是,它非常适合“流程片段”与“后端自动化”,但当需求变成“一个完整的企业系统”,搭建成本、维护成本与体验都会迅速上升。
JitAI 则把模型、Agent、知识库、页面、权限、数据模型等抽象为可视化元素,并允许随时切换到代码模式,构成一个 AI 原生应用的全栈开发范式。
| 维度 | n8n(工作流) | JitAI(AI 原生应用) |
|---|---|---|
| 功能范围 | API 编排、数据处理、触发器、队列、定时任务 | 模型接入、Agent、知识库、页面与组件、数据模型、权限、门户、多角色、发布与部署 |
| 技术特征 | 可视化节点编排,适合“无界面”的后台流程 | 元素化可视化编排 + 代码模式(前端 TypeScript、后端 Python),支持导出完整代码 |
| 应用形态 | 流程片段可包装成 webhook 页面,适合单页/临时界面 | 完整企业应用(多门户、多角色、页面与字段级权限、持久化数据) |
| AI 集成 | 可调用外部 LLM API | 原生集成模型、Agent、知识库;前后端与权限、数据模型全链路打通 |
| 部署模式 | 自托管或云服务 | 桌面版(Windows/macOS)与服务器版(Docker);支持内网私有化 |
| 使用门槛 | 低门槛搭建流程;复杂应用需外部开发配合 | 低门槛可视化 + 复杂需求转代码,灵活度与扩展能力更高 |
| 适合人群 | 运营/自动化工程师,做数据管道与流程自动化 | 产品/全栈团队,做可交付的企业级 AI 应用 |
半天搭出「AI 智能题库系统」
我用 JitAI 在一个下午搭建了“AI 智能题库系统”。过程以拖拽、配置为主,代码只在少数复杂点切入。

系统具备:
- 完整用户界面与多角色门户(管理员、老师、学员拥有不同界面与权限)。
- 数据模型与持久化管理,不是流程中转站。
- AI 能力深度融入业务流程(生成答案、自动阅卷)。
- 可私有化部署:模型、知识库、应用均可在内网运行。
- 非黑盒:各模块均可切到代码模式,完成后可导出完整代码。
部署与环境
版本形态:官方提供桌面版(Windows、macOS)与服务器版(Docker 镜像)。

桌面版适合本地开发与调试;服务器版用于企业内网部署。
开发体验:无需手动配置前后端框架、数据库与依赖,创建应用即进入开发界面(默认账号:admin123 / 密码:admin123,可在后续修改)。
发布机制:在桌面版开发完成后,可选择“发布范围”,统一将应用与配置推送到指定 JitAI 节点,一键部署。

与传统全栈开发(搭环境、连库、装依赖、处理版本差异)相比,这种“统一环境 + 一键发布”的 DevOps 体验降低了大量非功能性工作。
那我们先选哪个版本?果断桌面版。
理由很简单:
- 在自己电脑上开发,方便调试
- 不需要先搭服务器环境
先把应用做出来。
下载 → 安装 → 打开,全程没有卡顿。

打开 JitAI 的第一感觉:简洁。

点击“新建应用”,填两个信息:
- 应用名称:AI 智能题库系统
- ID:AIQuestionBank

点击确认,进入开发界面。然后我们点击“开发”按钮,就能进入对应应用的开发界面了。

默认账号:admin123,默认密码:admin123。
登录后,就进入了开发者界面。

没有折腾环境,没有配置数据库,没有装一堆依赖...
模型与私有化
模型接入:支持 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 Gemini、国内厂商(如阿里云百炼、DeepSeek、硅基流动)以及 OpenAI 兼容接口。

私有化模型:通过 OpenAI 兼容接入 Ollama、vLLM、LM Studio 等本地/私有推理服务,避免数据外发。

典型配置:选择“OpenAI 兼容”,设置本地地址(如 http://127.0.0.1:11434/v1)、API Key(如需要)、模型名称,完成即用。
对于内网合规场景,这是从“数据输入”到“模型推理”的全链路可控。成本与性能取决于所选模型与硬件资源。
像调用函数一样用 AI:提示词、输入绑定、输出结构化
在传统开发中,前后端参数传递、提示词拼接、返回解析、错误重试是一条较长的“管道”。
在 JitAI,我把“生成答案”做成一个按钮事件:
添加按钮
加一个中部按钮,改个名字:“生成答案”

绑定 AI 事件
我们点击表单事件,给这个按钮添加一个点击事件,以及在事件函数中,配置一个语句:

然后点击大模型配置,给大模型设置提示词即可。


做过AI应用的开发者就知道,在代码里调用一个LLM API函数很简单,但是从前端拿到数据,传给后端,后端在调用LLM API,然后提示词里要嵌入输入参数,要在提示词里写好输出的数据格式,还要用相应的一段代码来解析LLM 输出的数据,这个过程其实非常麻烦,做过AI开发的人肯定深有体会。
而JitAI,就是上图看到的界面上配置一下【提示词、输入数据、输出格式】就完事了,就实现了拿取前端页面上的数据、输出的数据直接封装成变量供使用,太极致简单了。
在那个语句里的大模型函数调用后,把 AI 大模型函数返回的答案,绑定到前端表单里的“标准答案”字段,完成!

试完了简单的 AI 调用,接下来看更强大的: AI Agent。
这些是界面化完成的,无需重复写胶水代码。
对于多轮交互与流式输出,仍可在代码模式下做细节控制(如超时与重试策略、日志与监控)。
AI Agent:把复杂任务“流程化、工具化、可控化”
我做了一个“阅卷助理”:读取学员答案与标准答案,分析对比,生成评分与评语,写回数据库。

JitAI 的 Agent 元素支持:
大模型选择:不同模型适配不同任务(长文本、逻辑推理、结构化输出)。
提示词与参数:输入/输出参数均可在界面配置,提示词中的参数占位清晰。
工具集成:可调用自定义服务函数、外部 API、数据库表模型(选择操作函数即可,无需手写 SQL),并可授权访问前端页面的工具函数,实现对 UI 的读/写与交互控制。
知识库:将文档与领域知识作为检索参考,降低提示词复杂度、减少幻觉风险。
这种“Agent + 工具 + 知识库”的组合方式,使得 AI 不只是“生成文本”,而是可在权限范围内对数据、UI 与后端资源进行可控操作。
AI 助理(可嵌入对话框):编排、路由、人机协作
助理元素可嵌入页面,几行代码即可集成到既有系统。

可视化编排:支持语义路由、Agent 节点、条件分支/循环、人机交互节点。

可配置对话内容的呈现方式、交互按钮与事件,与前端/后端系统双向通信。
相较于“一个通用黑盒聊天框”,JitAI 的助理强调“可编排、可观测、可控”的生产级形态,更接近企业中台对 AI 的治理诉求。
权限与组织:细粒度 RBAC/对象级控制
系统内置基础角色(匿名、开发者、管理员),可扩展业务角色(如老师、学员)。

门户与菜单按角色隔离;页面、组件、字段级读写权限可视化配置。

权限与数据模型、页面元素打通,减少分散的权限逻辑与维护成本。

版本、价格与参数(以官方页面为准)
说明:我无法实时联网检索,以下信息基于公开资料与常见产品形态,可能随时间变动;请以官网最终信息为准。
| 产品 | 版本形态 | 典型价格策略 | 部署与参数建议 | 链接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n8n | 开源自托管;云服务(n8n Cloud) | 开源自托管免费(AGPLv3);云服务按用量/套餐计费(Starter/Pro 等,价格以 n8n 官网为准) | 自托管推荐 2–4 vCPU、4–8 GB RAM;数据库常用 Postgres;生产建议加队列与日志监控 | https://n8n.io |
| JitAI | 桌面版(Windows/macOS);服务器版(Docker) | 桌面版支持试用;企业服务器版与商用授权通常需联系销售(以 JitAI 官网为准) | 服务器版建议 4–8 vCPU、8–16 GB RAM;如本地推理(Ollama/vLLM),模型规格决定内存/GPU 需求;生产建议加备份与审计 | https://jit.pro |
模型侧常见参数参考(非官方):
- CPU 仅推理:7B–8B 模型可用,但延迟较高;并发有限。
- GPU 推理:14B 以上模型建议 24GB 显存起;并发与延迟显著改善。
- 内网合规:优先使用 OpenAI 兼容的本地推理(Ollama/vLLM),关闭外网出站;开启操作审计。
适配性建议:怎么选、怎么落地
- 适合用 n8n 的场景:跨系统 API 编排、ETL、消息路由、定时任务、告警与通知;无复杂前端与权限。
- 适合用 JitAI 的场景:需要完整应用交付(门户、页面、权限、数据模型)且要求 AI 深度融入业务流程;需要全私有化与内网合规。
- 团队能力匹配:JitAI 的可视化足以覆盖 70% 常见需求;剩余 30% 复杂逻辑可转代码实现,避免低代码天花板。
- 治理与风险:明确权限边界、工具授权范围、数据留痕与审计;为 Agent 配置幂等与防呆机制,避免误操作。
更多可复用场景模板
- AI 智能客服:接入产品文档、FAQ、工单知识库,助理路由用户问题,Agent 调用工单/CRM 接口。
- AI 自动阅卷:读取学员答案、标准答案、评分规则,生成结构化成绩与评语,写回成绩表。
- AI 绘本生成器:文本故事解析,调用图像生成模型(或第三方 API),生成插图与版式,供用户编辑与导出。
结尾:选择边界,选择方法
这次从 n8n 到 JitAI 的连续试用,让我更确定一个判断:工作流工具是“管道”,AI 原生应用平台是“系统”。当需求明确指向“端到端交付、内网合规、深度 AI 融合”,JitAI 这类平台在架构与方法论上更适配;当项目聚焦在“后台自动化与跨系统编排”,n8n 仍然是稳妥选择。
我的实践里,JitAI 把大量重复的胶水工作变成可视化配置,把复杂点留给代码模式;开发效率显著提升,同时不会牺牲可控性与可维护性。对于正在推进企业级 AI 落地、且有私有化与合规要求的团队,值得评估与试用。
参考链接:JitAI 官网,有问题欢迎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