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ode。如果说 Claude Code 是“命令行里的 AI 编程伙伴”,那么 Kode 则更进一步,它不仅能理解代码库、编辑文件、执行命令,还支持多模型协作,真正把 AI 嵌入到了开发者的工作流里。上线不到两周,就拿下了 1.4K Star,可见社区的关注度非常高。
项目介绍
Kode是一个强大的开源 AI 助手,运行在你的终端里。它能理解你的代码库、编辑文件、运行命令,并为你处理整个开发工作流。两周就 1.4K 的 Star 了。
1
这个开源项目的一个开发者是 Xinlu Lai,00 后,也是 Llama3 中文版的作者。
2
Kode能够灵活地集成、切换并协同使用多个不同的AI大模型。它内置了智能的任务分配策略,可以根据任务的性质,自动或按用户指令选择调用最擅长该任务的特定模型。
一句话总结:Kode = 多模型版 Claude Code,能成为开发者日常工作流里最强大的“虚拟结对编程搭档”。
功能亮点
多模型智能协同
支持任意数量的 AI 模型接入(OpenAI、Anthropic、阿里 Qwen、智谱、Kimi 等都行)
可为不同任务配置默认模型,比如:
-
架构设计:o3 或 GPT-5
-
代码编写:Qwen Coder / Claude Sonnet 4
-
复杂推理:Grok 4 或 Claude Opus 4.1
-
快速 NLP 任务:GLM-4.5
动态模型切换
-
会话中随时切换,不会丢上下文
-
Tab 键一键切换模型,非常顺滑
并行处理能力
-
SubAgent 机制,可以并行跑多个子任务
-
例如:用 Qwen Coder 同时重构 3 个模块
成本追踪
-
/cost 命令查看各模型的 token 使用量和花费
-
多模型成本实时对比,方便优化
专家咨询模式
-
AskExpertModel:临时调用特定模型解决难题
-
响应独立,不干扰主任务
部署与使用指南
安装方式
npm install -g @shareai-lab/kode
常用命令:
-
kode
—— 主命令 -
kwa
—— Kode With Agent -
kd
—— 超短别名
使用模式
交互式模式
kode
非交互式模式
kode -p "解释这个函数" main.js
Docker 部署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shareAI-lab/Kode.git
cd Kode
docker build --no-cache -t Kode .
cd your-project
docker run -it --rm \
-v $(pwd):/workspace \
-v ~/.kode:/root/.kode \
-v ~/.kode.json:/root/.kode.json \
-w /workspace \
Kode
特点:支持本地挂载、配置持久化、退出自动清理。
典型使用场景
-
架构设计: “用 o3 模型帮我设计一个高并发消息队列系统架构”
-
多模型协作: “先用 GPT-5 分析性能问题原因,再让 Claude Sonnet 4 写优化代码”
-
并行处理:“用 Qwen Coder SubAgent 同时重构这三个模块”
-
专家咨询: “这个内存泄漏问题很棘手,问问 Claude Opus 4.1 有什么建议”
-
代码审查: “让 Kimi k2 审查这个 PR 的代码质量”
适合谁?
-
喜欢在命令行里高效工作的开发者
-
需要多模型协同、跨任务处理的工程师
-
追求成本可控和上下文连续性的 AI 重度用户
-
想要摆脱“单一模型限制”的 AI 工具爱好者
技术细节一览
核心架构
-
ModelManager
:统一管理模型配置、指针和动态切换 -
TaskTool
:SubAgent 并行任务处理 -
AskExpertModel
:专家模型独立调用 -
Context Manager
:跨模型上下文保持 -
Cost Tracker
:实时成本追踪
配置示例
{
"modelProfiles": {
"o3": { "provider": "openai", "model": "o3" },
"claude4": { "provider": "anthropic", "model": "claude-sonnet-4" },
"qwen": { "provider": "alibaba", "model": "qwen-coder" }
},
"modelPointers": {
"main": "claude4",
"task": "qwen",
"reasoning": "o3",
"quick": "glm-4.5"
}
}
总结
在体验 Kode 的过程中,我最大的感受是:它把“多模型协作”真正落地了。相比只能绑定一个模型的 Claude Code,Kode 给了开发者更多自由度和灵活性,让不同模型各司其职、取长补短。
对我个人来说,它已经不是一个“AI 聊天工具”,而更像是一个可定制的 AI 开发工作台。如果你平时习惯在终端里开发,Kode 会非常自然地融入你的工作流,让你感觉命令行里真的住了一个聪明的编程搭档。
项目地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