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最近的变化大家已经看到了,同时也有很多的用户都表示,现在已经逐步在从cursor切换到claude code了,这一波 Claude Code 与 Cursor 的“权杖交接”,我自己作为一名深度使用 Cursor 的开发者,也切身感受到了“技术代际”给开发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。

今天不分享干货,只聊聊最近的一些切身感受,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“叛逃”Cursor,转投 Claude Code 的怀抱,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换了个工具,而是整个AI 编程大模型的一次“降维打击”。
Cursor已死?L3与L4的代际鸿沟
先来聊聊最核心的痛点:产品能力和成本焦虑。
Cursor,于我而言,是一个完美的L3级Coding Agent。它就像一个坐在副驾驶的顶级领航员,我掌控着方向盘和油门,它为我提供最精准的路线指令和即时帮助。我告诉它“重构这个函数”,它做得又快又好;我让它“解释这段代码”,它清晰明了。我仍然是项目的掌控者,是决策的核心。

但Claude Code的出现,让我体验到了L4级“自主Agent”是什么感觉。它不是坐在副驾,而是直接接管了方向盘,你只需要告诉它目的地。这中间的差距,是能力的代际鸿沟。
Claude Code 的 L4 Agent
我是从 Cursor 一开始推出就用上的那一批用户,当时它的体验真的是遥遥领先 —— VS Code 的无缝集成、AI 补全、diff 视图、chat inline ……可以说定义了一代 AI IDE 的模版。但随着 Claude Code 的出现,我不得不承认,Cursor 的这种开发方式该升级了!

一句话总结 Claude Code:你不再教它怎么做,而是告诉它做什么。
Claude Code 真正强在三件事:
自主规划
给 Claude Code 一个目标,它会自己拆解任务、生成 todo list,然后像一个靠谱实习生一样,一步步完成。Cursor 更多时候还是一个听话的工具人,Claude 已经像是一个“能接活的 junior 开发者”了。
全局上下文处理
Cursor 最大的痛点就是“记不住”,项目稍微复杂点就“迷路”。而 Claude Code 会构建自己的项目上下文,能跨文件、跨模块地调用、修改和理解代码 —— 这一点在我做大型项目维护时救过无数次命。
自我修复 & 闭环调试
Claude Code 写错代码后,可以自己运行测试、抓报错、分析日志、调试修复,甚至会说出:“我发现逻辑顺序不对,需要先判断文件是否存在”。它不仅“能写”,更“能改” —— 这正是 L4 的关键门槛。
成本降维打击
之前用 Cursor 时,我每次点运行、生成、debug 都有点肉疼。对于我们这些重度开发者来说,Cursor的按量付费模式,带来了一种持续的“Token焦虑”。每一次按下Cmd+K,我心里都嘀咕一下成本。这种心理负担,会潜移默化地限制我想象力的边界,让我不敢轻易地把整个项目丢给它进行一次彻底的重构。
而Claude的订阅模式,虽然价格不菲,但换来的是顶级模型的无限次使用。这种心态上的解放是巨大的。我可以毫无顾忌地让AI处理最复杂的任务,大胆地进行各种实验性的探索。这不仅是省钱,更是对创造力的一次彻底释放。
CLI 的内核,而GUI 是皮
很多朋友会说,Cursor无缝集成在VS Code里,体验多好。而Claude Code那个黑乎乎的命令行(CLI),太复古了。

Cursor 选了 GUI + IDE 的路径,这是它的护城河,但也成了限制它突破的“壳”。
Claude Code 一开始就是 CLI 形态,适合自动化、脚本化的 DevOps 环境,和我本地各种自动化脚本、CI/CD任务结合得天衣无缝。而它最近推出的 VS Code 插件,其实是“强内核配皮肤”,本质是增强了 L4 agent 的可视化入口,不是弱化它的 CLI 核心。
这个架构哲学上的差异,是注定谁更像一个“平台级操作系统”,谁更像一个“插件”。
GUI是优秀的用户体验(UX),但L4级的Agent内核才是难以逾越的AI护城河。
所谓“Vibe Coding”的光环
Claude Code的进化,正像一块巨石投入湖中,涟漪迅速扩散。首当其冲的,就是以Lovable为代表的“Vibe Coding”或“AI原型”类产品。

Lovable、Bolt 这些“AI Coding 玩具”曾经主打“酷炫UI + AI生成”,看着很新鲜。但 Claude Code 一句 prompt 就能做出漂亮 UI,还能自动接后端、写逻辑,等于把这些原本“亮点产品”变成“功能模块”。
特别是 Anthropic 的 Artifacts 功能,能直接在聊天窗口生成/编辑/预览前端组件,Lovable 这一套“生成型编程”的壳,几乎被原生整合完了。这个打击是降维式的。
Agentic DevOps
当L4级Agent让“写代码”这件事本身逐渐商品化时,软件开发的瓶颈,自然会向下游转移,写代码不再是瓶颈后,部署、运维、产品需求梳理,开始成为新的战场。
下一个黄金赛道,将是 Agentic DevOps。
我目前最关注的两点:
-
AI 自动化 DevOps:让 Agent 帮你写 Dockerfile、配置 AWS、部署、跑流水线,这已经在 Claude Code CLI 工具链中初具雏形。
-
需求访谈式开发:你可以和 Claude 讨论业务需求,它一边问问题,一边开始画原型,顺便生成交互逻辑和测试用例。
人类开发者的角色,也在转向两个更核心方向:
-
产品品味(Taste):判断什么是好体验、好结构。
-
测试定义(Validation):告诉 Agent 什么是对的,写好高质量的 test cases。
写在最后
这是变革,不是升级,回望这场变革,不难发现,最终的赢家,大概率是那些拥有“顶尖基础模型 + 自家云服务”的巨头。
AWS + Anthropic 的顶级联盟,Google 强大的云生态和模型,它们正在定义这个时代的规则。
未来这个赛道的赢家,大概率不是“更懂开发者”的产品,而是“自己就是开发者”的 AI。
作为一个开发者,我们能做的,就是保持开放,拥抱变化,然后跳上那艘最大、最快、能带我们去往新世界的船。
再见了,我的Cursor。谢谢你陪我走过的路。
你好,Claude Code,你好,新世界。
参考观点:https://www.bestblogs.dev/article/a5ae61